筑梦“无废工厂” 守护碧海蓝天——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加快绿色智造转型步伐
在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繁忙的生产现场,看不到传统钢企废渣堆积如山的景象,也没有扬尘弥漫的现象,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工作现场,建成的钢铁企业滨海公园——松虎湾公园,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……这座沿海新兴钢铁精品基地,正以技术创新和责任担当,积极打造“无废工厂”,书写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崭新篇章,用绿色环保生产的生动实践,改变着人们对钢铁重工业的传统印象。
战略重构:锚定“三步走”构建无废生产体系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钢铁行业正快速迈向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。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积极创建“无废工厂”,通过全流程减废提效、资源循环再利用、产业协同创新,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“双丰收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例证。
“以‘零废弃、全循环’为目标,通过技术创新与全员参与,重塑绿色高效生产模式,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!”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陈云鹏这样诠释了“无废工厂”的创建理念。该公司以“无废”为核心,重构生产逻辑,制定“三步走”战略框架,明确了固废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、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率极致管控的内核目标,并将节能环保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,成立跨部门“无废攻坚组”,整合生产、技术、环保等资源,对标先进,补齐短板,全力破解废弃物循环的难题。
流程再造:打造“减-回-再”的三级管理体系
山钢集团日照公司聚焦生产全流程,构建“减量-回用-再生”的三级管理体系,实现了源头减量和数字化降废。炼钢环节引进智能炼钢系统,通过精准控制生产参数,2024年钢渣产生量同比下降14%。热轧工序采用最新的连铸连轧技术,提高钢材成材率,废料产生量下降,累计切损率较2023年降低约20%。
构建全链条资源循环利用体系,实现固废“零流失”。在工业固废资源化闭环方面,日照公司创新采用“厂内循环+社会协同”双轨模式,金属回收率大幅提升,废物得到合理利用。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生态构建,企业年消纳社会废钢数量可观,回收城市废旧汽车、家电拆解废钢,成为城市代谢的“净化器”。
智慧革命:危废动态清零破解治理困局
在危险废物治理上,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掀起智慧革命,从末端管控迈向源头治理。“我们首创‘即产即清’动态清零模式,针对废活性炭、废矿物油等大宗危废,提前精准预判,实现‘换油即装车’,既避免二次污染,又节省处置成本。”聂延忠介绍。
该公司构建“机旁危废库+综合仓库”的网格化贮存体系,依托智能称重、电子标签等技术,实现危废全生命周期追溯和智慧化管理。通过可视化监控平台,对关键节点进行实时监控,提升了管理效率。在钢渣处理环节,“辊压破碎+罐式热焖”技术应用成效显著,钢渣粉化率得以提高,处理周期大幅缩短,资源化利用率实现极致突破。
基因重塑:全员生态构建激活绿色动能
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坚持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,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,让“无废工厂”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。金海分公司LNG作业区班长杨文明,在更换废旧填料时发现废瓷球并未沾染杂质,他萌生了重复利用的念头。经过二次分选和表面处理,这些瓷球得以重新“上岗”,对生产流程几乎无影响。这一做法在日照公司内部推广后,氧化铝瓷球的利用率提高了50%以上,每年节约处置费用约10万元。
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将绿色基因融入企业血脉,创新全员环保机制,设立“环保绩效奖励”制度,将固废减量指标纳入考核,职工积极提交环保提案,多项重点方案创效显著。开展“钢铁是怎样炼绿的”亲子研学等生态活动,宣传环保理念,让职工深刻理解“无废”价值。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,基层创新活力集聚迸发,热轧车间职工左丙正自主设计的油水分离设施,不仅提升了废油回收纯度,还有效改善了现场环境。
近年来,山钢集团日照公司“无废工厂”建设成效斐然,企业吨钢固废产生量下降6.4%,吨钢碳排放量下降1.6%,公司先后荣获“长流程环保绩效A级企业”“AAA级工业旅游景区”“全国冶金绿化先进单位”“国家级绿色工厂”“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杆企业”“国家级水效领跑企业”“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”“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”等称号,接待政府、学校参访超200批次,成为日照市的绿色名片。其多项创新技术也被列入行业推广目录。
“‘无废工厂’是传统工业自我革新的宣言,更是对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生动诠释。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将以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为新起点,持续探索绿色制造与城市生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,为钢铁工业低碳转型贡献山钢日照方案。”陈云鹏表示。
文字:吕 敏 陈 宏 杨位钦
出品:山钢集团新闻传媒中心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